-
祝淳翔:從張愛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說起
1944年3月15日出版的《新東方》雜志第九卷第三期,發表了一篇張愛玲帶有回憶性質的散文《存稿》,從她最初的虛構作品開始談起,及于早年的寫作及投稿經歷。
-
方維規:佛學既昌,新意雜陳
甚至整個世界觀都發生了改變。已知世界的范圍大大擴展,印度的天體演化論豐富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學也通過佛教形象獲得新靈感。中國人過去所不熟悉的史詩或小說通過佛經大量傳入,因為這些佛經本來就是用敘事文學的形式撰寫的。
ZUO JIA YIN XIANG
01周立民:巴金與法斯特事件
1986年下半年,風燭殘年的巴金抱病完成四十萬字的《隨想錄》,如釋重負。從1927年從事文學創作到1986年,算來他從事文學活動已有六十年。當年年底,上海文藝出版社為紀念他的文學生涯六十年,決定出版《巴金六十年文選》。
02羅鷺:論王士禛與清代元詩學的興起
他對元詩的搜藏、閱讀、批評、師法、編選等詩學活動,既是其本人詩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清代元詩學的走向,是一筆豐碩的詩學遺產。
03孫犁“鄉里舊聞”淺述:夢里還鄉路 晚途念桑梓
1977年,64歲的孫犁在歷經了“十年廢于疾病”“十年毀于遭逢”之后,開始了新的寫作歷程。廣大讀者和研究者寄希望于孫犁的,是繼續寫《荷花淀》那種風格的小說。
04李商隱:詩在巴山蜀水中
以李商隱為代表的晚唐文壇,崛起了唐詩創作里程上的又一座高峰。而這與李商隱在四川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京都賦與都城空間的演進
關于京都賦的形成,學界往往歸因于東漢前期的政治形勢,如曹勝高認為京都賦的興起源于東漢的遷都之爭,班固的《兩都賦》創作于“馬竇黨爭最為激烈”的章帝時期。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劉全志 2020/12/29
畢苑:“飛天者”張俠魂
在民國初年,飛行本身就是壯舉,女性飛天,更為世人矚目。張俠魂是中國第一代女性飛天者的代表,她的飛行及隨后的受傷經歷,被當時的報刊廣泛報道。
來源:《讀書》 | 畢苑 2020/12/29
詩畫互釋:明清文人的一種解讀方式
由于學科分屬及研究者自身的原因,長期以來,文學與藝術的互動研究進展較為緩慢。雖然早有學者注意到詩與畫之間的關系,近來亦不乏從“詩畫合璧”的角度利用傳世繪畫作品“從其特定功能入手”進行“實證性研究”的成功案例……
來源:中國社科報 | 鄧曉東 2020/12/28
楊寶森學程硯秋:當求之驪黃牝牡之外
先師吳小如先生談楊寶森的唱,有一名句:“從嗓音條件看,寶森寬厚有余,高亢不足;沉著有余,輕靈不足;蒼涼有余,勁峭不足。”按照道理講,寶森這種嗓音,是不適宜唱《文昭關》的。
來源:文匯報 | 谷曙光 2020/12/28
稿酬制度與當代文學生產
作為文學生產的重要環節,稿酬制度的變化不僅關系到作家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和作家的生存狀態和創作理念息息相關。李潔非認為稿酬制度是對文學生產監督和獎勵的手段之一。
來源:《當代作家評論》 | 畢文君 俞思超 2020/12/25
《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在八十年代的重生
1983年,當75歲高齡的趙家璧回顧其出版生涯時,自己27歲時集結諸名家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仍是其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成就。于是因應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新文學大系》影印本“重見天日”。
來源:《文藝爭鳴》 | 王逸凡 2020/12/25
湯國梨的海上故事
豫劇《花木蘭》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誰說女子不如男。”湯國梨當年在上海灘的故事,可以說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今天,知道湯國梨的人可能已不多,但知道她丈夫章太炎的人肯定不少。
來源:解放日報 | 陸其國 2020/12/24
《域外小說集》材源考
魯迅在留學期間,不僅借助日語書刊汲取新知,也深受德語讀物影響。《域外小說集》就是他吸收轉化德語“世界文學”資源的典范之作。就整體構思而言,魯迅得到《來自外國語》的啟發。
來源:《文學評論》 | 崔文東 2020/12/24
縫紉機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的建構
1851年美國的伊薩克·勝家(Isaac Singer)制造出第一臺實用的縫紉機,其縫紉速度為每分鐘900針,相當于嫻熟縫紉女工的22倍之余。李約瑟(Joseph Needham)稱縫紉機為“改變人類生活的四大發明”之一。
來源:《科學文化評論》 | 章梅芳 李京玲 2020/12/23
有趣的類書《歲時廣記》
中國古代節令甚多,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有滋有味。那時沒有星期天,更沒有雙休日,節日來得多一點是合適的。這正如古人在一條十里長街上安排一些牌坊、牌樓,讓它顯得有段落,有節奏,而不至于一望無邊……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顧農 2020/12/23
張炯:《詩探索》誕生的回憶
2020 年是我國詩歌理論刊物《詩探索》誕生 40 周年,回憶它的誕生和走過的艱難歷程,不禁感慨系之!那還是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初期, 1980 年 4月……
來源:“詩探索”微信公眾號 | 張炯2020/12/22
陳眾議:關于四大名著的記憶
作為學人,在外國文學的海洋里遨游需要本國文化的滋養與綏化;同樣,藉他國文學或文學理論的點滴之惠反觀本國文學,或許也會別有滋味與鮮見。筆者近來重讀兒時的“四大名著”并懷想當初,不免感慨系之;遙望他山,也便有了點厾之言。
來源:《世界文學》 | 陳眾議2020/12/22
徐志摩的金邊眼鏡
達夫稱志摩是:“戴著金邊近視眼鏡的頑皮小孩”,這副眼鏡對郁達夫印象太深刻了,想當然,這是徐志摩的原配眼鏡,于是我們知道了,“神眼閃爍”的那晚,志摩配的是“金邊眼鏡”。
來源:文匯報 | 王從仁2020/12/21
王景琳:本色袁良駿
袁老師是一位說起話來絲毫不加掩飾、處處以本色示人的學者。課上課下,不論對誰,他都保持著“高度的一致”。這樣的人,躋身于高級知識分子云集的地方,難免就會有些“與眾不同”了。
來源:中華讀書報 | 王景琳2020/12/21
胡玉縉與《甲辰東游日記》
《甲辰東游日記》(下簡稱“《日記》”)六卷,為近代學人胡玉縉(綏之)先生所撰,乃其清末奉湖廣總督張之洞及兩江總督端方委命赴日本考察政學之日記。
來源:文匯報 | 吳格2020/12/18
完成與開端——從卞之琳的一封集外書信談起
今年是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卞之琳誕辰110周年、逝世20周年。近日在友人的幫助下,找到關于卞之琳發表《完成與開端:紀念詩人聞一多八十生辰》的一手文獻,對于研究卞之琳以及他與聞一多的交游,不無意義。寫小文,以為紀念。
來源:《傳記文學》 | 宮立2020/12/18
施蟄存:“萬水千山來小坐”
施蟄存(1905—2003),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生于浙江杭州,后遷居上海松江。原名施德普。1926年起,陸續發表《上元燈》《鳩摩羅什》 《將軍底頭》等小說,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
來源:文匯報 | 李純一2020/12/17
戴望舒不得女人心
戴望舒的初戀是著名作家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他的名作《雨巷》的原型就是她。戴望舒送詩給施,哪知對方根本看不上他,為了得到這份愛情,戴望舒以跳樓相要挾,施絳年才勉強答應,于1931年舉行了訂婚儀式。
來源:人民政協報 | 雷克昌2020/12/17
重讀《莊子》:立乎不測,游于無有
對于《莊子》內七篇,我們究竟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讀,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能否將《莊子》內篇看作一個結構嚴謹的完整作品,對于我們研究的深細程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來源:“博雅好書”微信公眾號 | 楊立華 2020/12/25重讀《封鎖》:短暫的兩性之夢
《封鎖》在1943年11月發表于上海《天地》第二期,和《琉璃瓦》發表于同一個月,但是創作完成的時間比《琉璃瓦》早兩個月,是1943年8月完成的。
來源:《粵海風》 | 萬燕2020/12/16重讀《官場現形記》:晚清官場百科
李伯元(1867—1906),字寶嘉,別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緒三十二年,年僅40歲。他為20世紀初期的小說界留下了重要遺產,當時毀譽參半。
來源:《名作欣賞》 | 許子東2020/12/08重讀《紅樓夢》:巫術及世情化書寫
《紅樓夢》里,魘魅稱為魘魔,在二十五回中被詳盡敘述,相關人物包括賈寶玉、王熙鳳、馬道婆及趙姨娘。因趙姨娘對王熙鳳的專權和賈寶玉的得寵不甘,花錢請馬道婆做法暗害二人……
來源:《紅樓夢學刊》 | 吳晗2020/12/01